人们为什么不爱看书学知识了是怎么回事,关于人们为什么不爱看书学知识了呢的新消息。
发布时间:2022-08-27 14:00:16
文章来源:快乐收录网
访问次数:
我的第一部手机是小学的时候,爸妈单位送给员工人手一台的三星按键手机。还记得当时这款按键手机非常火,去营业厅充话费只要满足条件也会送一台。我就用这部手机开始了第一次手机QQ聊天、第一次通宵看网络小说(依稀记得是斗罗大陆第二部),一眨眼都这么多年了。刚刚找了一下,实在是搜不到手机型号了,有知道的朋友吗?
我始终认为,读一本书的最大收获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观点、明白了多少道理,而在于书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观点或某一个论述给了自己极大的触动,这种触动具有极深的影响和极高的价值,单凭一句话,已经足以称:“我本书我读过”。
当然这只是表象,虽然比起面面俱到和力求牢记于心的阅读,这种困难的阅读目标又变得容易,困难在于,当我们因一句话被触动后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更多地表现在实践上,而不是思想上,即有没有将书本理论或观点在现实中加以应用、验证,否则,这种“纸上谈兵”的强行思想流灌只能短暂满足自己空虚思想的需求、只能肤浅迎合自己茫然阅读的渴望、只能假装抚慰自己苍白内心的不安,因为思想的反应总是昙花一现。等到真正将书本的知识和观点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运用,才能真切体会到那些理论思想的真谛,才能进一步明确某些论断对自己是否有实用性,否则皆是徒然。这就跟我们似乎懂得很多道理,但还是停滞不前,如出一辙。对别人的建议、看法不予理睬,嗤之以鼻,而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和进步。
有次跟朋友闲谈,他说自己看完《三体》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好,而是陷入书本情节无法自拔,久久不能平静。我相当佩服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全代入式”的阅读精气,不能否认这种代入式阅读方式的效果,但这样的经历会导致一个不太好的结果,那就是我们可能过渡痴迷于情节、人物,并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运用,有种被迷惑的意味。而阅读应该更多地站在第三方的视角,在认同的基础上审视这本书,虽然往往我们没有这种审视的能力,但是至少不会“尽信书”,始终是一种觉醒的状态。就像这本《乌合之众》,我只能说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不一样,要带着审视眼光去看。
当有了这种觉悟之后,剩下的就是找寻那些值得我们去运用实践的理论知识。而它们的藏身之处,我首推文学巨著。所谓巨著,应该是经实践验证了的、能传达普世价值的、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揭露人性现实的、具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这些作品往往都蕴含着极深的人生哲理、极高的艺术价值、极多的人文情怀,具有剖析性、研究性、客观性和思辨性,这些著作也往往凝结了作者毕生的思考、经历和思想结晶,具有不可替代性。我想,这也是《红楼梦》、《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等名著的独有魅力。
但现实却产生了很多阅读阻力。
一方面,网络化的急剧加速,使人们拥有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渠道和更加繁多的知识信息,貌似可选择性愈来愈多,但信息化时代的主流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即时、纷乱和浮躁,尤其是近几年,人们获取知识的类型多集中在“资讯类”和“炼书类”。
两种类型大都以网络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短视频、图像和简讯尤甚,在算法的精准推送下,使人们对看到的信息持有较大的认同感,并“乐此不疲”,这些内容具有时效性、精推性、迷惑性和“短阉割性”,尤其以商业为主导的网络媒体慢慢地出现了低质化输出和同质化竞争,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失去了甄别能力。良,自以为良,非良亦良,故以为良;莠,自以为莠,是莠亦不莠,故皆为良者。这是信息时代“信息蔓延的副作用”。
而且,网络时代让人们在千里之外也能进行“无碰面交流”,甚至是“争吵、攻击”,很难在面对强大且不明其质的舆论力量保持自身的觉醒,往往会选择跟自己价值观以及认知相似的一方,“据理相争”,乐此不疲。
但你看到的真的是你所看到的那样吗(原文见GZH:琳不说)?
另一方面,毫不忌讳地说,文字大多是枯燥的,枯燥到乏味,尤其是名著,有时候由于认知层次、知识水平、文化属性和创作背景的偏差,加之很多大作乃是作者倾注一生的心血乃至生命完成的,于是当我们去拜读这些杰作的时候,往往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也会因为这些或多或少的困难而置之不理,甚至怀疑其价值究竟几许。但现代教育和社会影响又使得我们渴望知道并理解它们。
于是出现了一批以“樊登读书、逻辑思维等”为代表的知识传播平台,他们将书本观点、知识、哲理等进行梳理,并进行商业化运作,往大了说,这叫“知识付费”,往小了说,我称之为:“炼书”,即提炼书本精华,去繁留简,摘出经典语录,进行个人加工,贩卖给“渴望知识”的人们,而这些简单加工的信息,具有主观性、迷惑性和煽动性,极大迎合了想读又没动力读,想看又没时间看的人群。类似的还有较为火爆的成功学、励志学、处世学等等,他们很好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拥有了极大的流量和极多的读者。往深了说,我们看到的是别人加工后的观点,是别人的思考,或许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观点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但获取这些信息的过程犹如囫囵吞枣,我们得其形而不得其意,得其体而不得其理,激情褪去后往往是无尽的空虚和不安,这是一种“阅读病态”。
于是,我们把短期获得的信息,主观加工成“个人知识”,作为茶前饭后的谈资,并以一个“假文化人”的身份沉醉于知识的摘录与收集,毫无目的地去充斥自己空虚的思想、毫无价值地去浇灌自己干旱的心田,却不知那话这言是何意,有何用途,该如何用,这大概就是“新时代的媒体文化人”。
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理解为,路有承载之功,平坦曲折未可知,乃天道;人有明辨之效,善恶是非亦未可知,乃人道。天道无常,人道无情。前者需要一步一步走,后者需要一人一人读,不在于孰多孰少、孰重孰轻、孰前孰后,而阅读是基础、是贯中线、是心中思,永无止境,是一种永恒的思考。正如前所述,思考需要实践,实践需要思考,如不实践,是无用思考,如不思考,是盲目实践,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所以,人生旅途中的坎坷曲折是否是美景、路上遇到的人是否是贵人,全在于自己如何去思考。
我想,这大概就是阅读的意义。
——很多问题其实是自己在对号入座,亦是叩问自己、审视自己和反省自己,与君共勉!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爱阅读了?
我始终认为,读一本书的最大收获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观点、明白了多少道理,而在于书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观点或某一个论述给了自己极大的触动,这种触动具有极深的影响和极高的价值,单凭一句话,已经足以称:“我本书我读过”。
当然这只是表象,虽然比起面面俱到和力求牢记于心的阅读,这种困难的阅读目标又变得容易,困难在于,当我们因一句话被触动后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更多地表现在实践上,而不是思想上,即有没有将书本理论或观点在现实中加以应用、验证,否则,这种“纸上谈兵”的强行思想流灌只能短暂满足自己空虚思想的需求、只能肤浅迎合自己茫然阅读的渴望、只能假装抚慰自己苍白内心的不安,因为思想的反应总是昙花一现。等到真正将书本的知识和观点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运用,才能真切体会到那些理论思想的真谛,才能进一步明确某些论断对自己是否有实用性,否则皆是徒然。这就跟我们似乎懂得很多道理,但还是停滞不前,如出一辙。对别人的建议、看法不予理睬,嗤之以鼻,而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和进步。
有次跟朋友闲谈,他说自己看完《三体》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好,而是陷入书本情节无法自拔,久久不能平静。我相当佩服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全代入式”的阅读精气,不能否认这种代入式阅读方式的效果,但这样的经历会导致一个不太好的结果,那就是我们可能过渡痴迷于情节、人物,并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运用,有种被迷惑的意味。而阅读应该更多地站在第三方的视角,在认同的基础上审视这本书,虽然往往我们没有这种审视的能力,但是至少不会“尽信书”,始终是一种觉醒的状态。就像这本《乌合之众》,我只能说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不一样,要带着审视眼光去看。
当有了这种觉悟之后,剩下的就是找寻那些值得我们去运用实践的理论知识。而它们的藏身之处,我首推文学巨著。所谓巨著,应该是经实践验证了的、能传达普世价值的、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揭露人性现实的、具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这些作品往往都蕴含着极深的人生哲理、极高的艺术价值、极多的人文情怀,具有剖析性、研究性、客观性和思辨性,这些著作也往往凝结了作者毕生的思考、经历和思想结晶,具有不可替代性。我想,这也是《红楼梦》、《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等名著的独有魅力。
但现实却产生了很多阅读阻力。
一方面,网络化的急剧加速,使人们拥有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渠道和更加繁多的知识信息,貌似可选择性愈来愈多,但信息化时代的主流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即时、纷乱和浮躁,尤其是近几年,人们获取知识的类型多集中在“资讯类”和“炼书类”。
两种类型大都以网络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短视频、图像和简讯尤甚,在算法的精准推送下,使人们对看到的信息持有较大的认同感,并“乐此不疲”,这些内容具有时效性、精推性、迷惑性和“短阉割性”,尤其以商业为主导的网络媒体慢慢地出现了低质化输出和同质化竞争,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失去了甄别能力。良,自以为良,非良亦良,故以为良;莠,自以为莠,是莠亦不莠,故皆为良者。这是信息时代“信息蔓延的副作用”。
而且,网络时代让人们在千里之外也能进行“无碰面交流”,甚至是“争吵、攻击”,很难在面对强大且不明其质的舆论力量保持自身的觉醒,往往会选择跟自己价值观以及认知相似的一方,“据理相争”,乐此不疲。
但你看到的真的是你所看到的那样吗(原文见GZH:琳不说)?
另一方面,毫不忌讳地说,文字大多是枯燥的,枯燥到乏味,尤其是名著,有时候由于认知层次、知识水平、文化属性和创作背景的偏差,加之很多大作乃是作者倾注一生的心血乃至生命完成的,于是当我们去拜读这些杰作的时候,往往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也会因为这些或多或少的困难而置之不理,甚至怀疑其价值究竟几许。但现代教育和社会影响又使得我们渴望知道并理解它们。
于是出现了一批以“樊登读书、逻辑思维等”为代表的知识传播平台,他们将书本观点、知识、哲理等进行梳理,并进行商业化运作,往大了说,这叫“知识付费”,往小了说,我称之为:“炼书”,即提炼书本精华,去繁留简,摘出经典语录,进行个人加工,贩卖给“渴望知识”的人们,而这些简单加工的信息,具有主观性、迷惑性和煽动性,极大迎合了想读又没动力读,想看又没时间看的人群。类似的还有较为火爆的成功学、励志学、处世学等等,他们很好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拥有了极大的流量和极多的读者。往深了说,我们看到的是别人加工后的观点,是别人的思考,或许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观点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但获取这些信息的过程犹如囫囵吞枣,我们得其形而不得其意,得其体而不得其理,激情褪去后往往是无尽的空虚和不安,这是一种“阅读病态”。
于是,我们把短期获得的信息,主观加工成“个人知识”,作为茶前饭后的谈资,并以一个“假文化人”的身份沉醉于知识的摘录与收集,毫无目的地去充斥自己空虚的思想、毫无价值地去浇灌自己干旱的心田,却不知那话这言是何意,有何用途,该如何用,这大概就是“新时代的媒体文化人”。
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理解为,路有承载之功,平坦曲折未可知,乃天道;人有明辨之效,善恶是非亦未可知,乃人道。天道无常,人道无情。前者需要一步一步走,后者需要一人一人读,不在于孰多孰少、孰重孰轻、孰前孰后,而阅读是基础、是贯中线、是心中思,永无止境,是一种永恒的思考。正如前所述,思考需要实践,实践需要思考,如不实践,是无用思考,如不思考,是盲目实践,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所以,人生旅途中的坎坷曲折是否是美景、路上遇到的人是否是贵人,全在于自己如何去思考。
我想,这大概就是阅读的意义。
——很多问题其实是自己在对号入座,亦是叩问自己、审视自己和反省自己,与君共勉!
《人们为什么不爱看书学知识了是怎么回事,关于人们为什么不爱看书学知识了呢的新消息。》更新于时间:2022-08-27 14:00:16;由本站小编进行发布,目前浏览的小伙伴达到,感谢你们的支持,后期快乐收录网小编会继续为大家更新更多相关的文章,希望广大网友多多关注快乐收录网工作心得栏目,如果觉得本站不错,那就给我们一个分享的支持吧!
人们为什么不爱看书学知识了是怎么回事,关于人们为什么不爱看书学知识了呢的新消息。特别声明
本站快乐收录网提供的人们为什么不爱看书学知识了是怎么回事,关于人们为什么不爱看书学知识了呢的新消息。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文章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对于该文章所造成的影响,不由快乐收录网实际控制,在2022-08-27 14:00:16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如有侵权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整改或删除,快乐收录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快乐收录网:致力于优质、实用的网络站点资源收集与分享!本文地址:https://nav.klxjz.cn/zixundaquan/ttrb/202208/86336.html转载请注明标签:
- 1华为 Nova 10 和 Nova 10 Pro 配备 120 Hz OLED 显示屏
- 2Realme GT2 Master Explorer Edition设计随着高端智能手机发布之旅的开始而揭晓
- 3Wi-Fi 7 技术将支持 40Gbps 的速度
- 4小米 11T 和 11T Pro 配备相同的 108 MP 摄像头
- 5Garmin Forerunner 955 系列收到软件版本 11.12
- 6到 2026 年翻新智能手机市场的价值预计将增长近 460 亿美元
- 7小米发布 Band 7 Pro 固件更新 进行各种改进和优化
- 8苹果最新的MacBook Air产品将影响 Wintel 笔记本电脑的销售
- 9戴尔 Precision 7770 和 7670 现在可与英特尔第 12 代博锐 CPU 和 Nvidia RTX A5500 显卡一起购买
- 10System76 使用 Intel Alder Lake-U 处理器升级其基于 Linux 的 Lemur Pro 笔记本电脑
- 11苹果计划在今年发布标准 Watch Series 更新的替代品
- 12OnePlus的10T发布了新旗舰智能手机发布前的最高AnTuTu分数
- 13摩托罗拉 Edge 30:搭载 Android 12 的超薄中端智能手机
- 14小米 12智能手机相机是如何拍摄的
- 15NintendoSwitchOnline下周将获得被低估的神奇宝贝经典
- 16MUJI x Honda MS01 电动自行车透露最高时速 25 公里和无钥匙解锁功能
- 17Infinix 最新 Note 12 系列智能手机升级至 5G 起价低于 200 美元
- 18Amazfit 正在举行 2022 年年中的促销活动
- 19AMD 的 RDNA 3 Chiplet 专利详述了尖端着色器优化架构